解釋:這里就講到,如果我們和顏悅色地勸諫父母讓他能及時更改,或者能停止。萬一父母不能接受,“諫不入”,不入就是不能接受?!皭倧?fù)諫”,我們可以委婉地再勸諫。古人告訴我們,如果勸諫三次之后,可能會覺得很難過,很傷心。說不定我們第四次勸諫的時候,就會“號泣隨”,就會覺得很傷心、很難過,為什么父母不能接受我這樣的建議?所以難免會傷心、會落淚,“號泣隨”。
如果這樣父母還不能接納,“撻無怨”,這個時候如果父母惱羞成怒或者他不愿意聽到我們這樣勸他,即使被打了,也不應(yīng)該有所怨恨。在此地,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到,一個人如果發(fā)怒的時候,往往出手的力量非常的大,所以沒有辦法節(jié)制。因此,假使有被打的時候,我們也要衡量當時的情景,應(yīng)該要躲避的時候,我們也要趕快離開現(xiàn)場。
像歷史上很有名的曾子,因為有一次他的父親覺得他有過失,于是當時就拿著手上的杖,就是一根木頭,就打他。結(jié)果一打,大概是打中了要害,曾子就昏迷了??桌戏蜃俞槍@一件事情,他就說是曾子的錯。為什么?你昏迷了,萬一你死了,你不是害了父親殺人的罪名嗎?所以我們在此要特別的注意。
歷史上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,那就是唐太宗,當他年紀很輕的時候,他隨著父親李淵到處平定,當時因為天下很亂,所以他就陪著父親一起打仗。在當時父親有一個決策,就是連夜拔營要攻打另外一個地方。當時還沒有當皇帝,李世民就跟他說:這樣做的話,我們可能沒有辦法成功,因為可能后面有埋伏,前面不但不能得到勝利,可能后面又被圍剿,反而不利我軍。當時唐高祖(也就是他的父親),他不采納。三次之后,他仍不采納。
眼見明天父親整個軍隊就要拔營了,這個時候,唐太宗就在這個帳篷外面號啕大哭,哭得非常傷心。為什么很傷心?他知道父親這個舉動是錯誤的,從整個局勢來看,唐太宗已經(jīng)看出他相當?shù)奈kU。李淵在帳篷里頭,突然聽到外面有很大的哭聲,而且哭得非常的傷心,所以就走出去看。看了之后,他才曉得他的兒子在那里哭泣,于是他就問他是什么原因。唐太宗這個時候就做最后一次的勸解,說他為什么哭泣的原因。他希望能阻止父親的這一項軍事行動,但是父親不能采納,他非常的傷心,非常的難過,就在那里唉聲嘆氣。他的父親看到兒子這么傷心,他所分析的道理又這么的中肯,就及時停止這項軍事行動。后來唐高祖跟他兒子太宗,終于平定各地的這些賊寇,奠定了唐朝的基業(yè)。
由此可知,當我們對父母有所勸解的時候,首先應(yīng)該注意我們的態(tài)度,我們不能義正詞嚴,這種臉色很凝重,或者好像是很有正義,然后那種臉色好像是以大來說服小,這樣是完全不對的。所以晚輩如何用和顏悅色,還有委婉的神情來告訴長輩,來為他們建議、分析。千萬不可以大人的這種角色,用訓勉的話來對待父母,父母肯定不能接受。
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談都希望對方能尊重。最先的接觸一定是看到你的臉色,如果你的臉色很難看,表情非常的嚴肅,而且是一派指責的言語,肯定沒有辦法讓對方接受。更何況此地所講的是父母有過失的時候,當然我們?nèi)绻龅竭@種事情,為人子女的應(yīng)該要三思,而且也要掌握時機。時機的掌握也是非常的重要,因為時機不對,我們所說的話不但別人不能接受,父母更不能接受。
所以在這一條里,我們應(yīng)該要特別注意,為人父母,我們讀到這一條,也更應(yīng)該警誡自己,經(jīng)常反省自己有無過失。有不良的習慣,我們要及時把它改正;不能一時戒掉,我們也要慢慢地來戒除,這樣才能做好榜樣讓子女效法。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七條:
小故事:閔子騫小時候經(jīng)常受繼母的虐待。有一年冬天,閔子騫兄弟倆隨父親外出。一躍上,閔子騫一個勁地喊冷,弟弟卻直說熱。父親見子騫穿的棉衣比小兒子的還要厚,以為子騫撒謊,就用鞭子打他。鞭子把棉衣抽破了,露出了散亂的蘆花,父親明白了真相,要把繼母趕走。閔子騫哀求父親說:“現(xiàn)在只有我一人受凍,母親走了,我們兄弟三人都 會孤單?!备赣H最終打消了趕走繼母的念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