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經》
第五章
【譯文】
【導讀】
老子表達了自己無神論的思想傾向,反對將天地、“道”進行人格化的觀點。他認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,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,它對世間萬物沒有特定的感情,只是任其自生自滅、自由發(fā)展。同樣,圣人治理天下也應如此,讓百姓自勞自息,尊崇自然規(guī)則,采取無為而治的方式。太多的冗政繁令只會讓人們不知所從,造成混亂。
【解析】
這一章里:老子由天地的“不仁”,講到圣人的“不仁”,進而提出了“守中”的思想。和前文不執(zhí)于一端、“不尚賢”、“無為而治”的思想是一貫的。其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: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無神論的思想傾向,否定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觀點。他認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,沒有理性和感情,它的存在對自然界萬事萬物不會產生任何作用,因為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(guī)律變化發(fā)展,不受天、神、人的左右。二是老子又談到“無為”的社會政治思想,是對前四章內容的進一步發(fā)揮。他認為,作為圣人——理想的統(tǒng)治者,應當是遵循自然規(guī)律,采取無為之治,任憑老百姓自作自息、繁衍生存,而不會采取干預的態(tài)度和措施。
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?!蓖蹂稣f:“天地任自然,無為無造,萬物白相治理,故不仁也?!碧斓責o所偏愛,表明天地是一個物理的、自然的存在,并不具有人類的理性和感情;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然法則運行,并不像有神論者所想象的那樣,以為天地自然法則對某物有所偏愛,或對某物有所嫌棄,其實這只是人類感情的投射作用。這一見解,表現(xiàn)了老子反對鬼神術數(shù)的無神論思想。從無為推論下去,無神論是符合邏輯的必然結果。他認為天地是無為的,自然界的一切事物,只須依照自然界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生長變化,不需任何主宰者駕臨于自然之上來加以命令和安排。
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"同樣,圣人無所偏愛,取法于天地的純任自然。即圣明的統(tǒng)治者對百姓也不應有厚有薄,而要平等相待,讓他們根據(jù)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。對此,老子作了個形象的比喻:圣人不仁,對待老百姓也要像對待芻狗一樣。
“天地之間,其猶橐龠乎!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?!遍屹撸侵赣檬植僮鞯墓娘L工具,即風箱。老子將天地比作一個可以來回鼓動的風箱,只要拉動就可以鼓出風來,而且生生不息,不會竭盡。天地之間,風霜雨雪,電閃雷鳴,皆為天地二氣激發(fā)滌蕩所致,萬物生生不息,無不依賴此氣。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,空虛而不會枯竭,越鼓動風越多。而人體就像一個小風箱,風箱的作用在于使爐火更旺。如果用風箱的原理來修身,則生命會更富有激情,生命力會更強。
“多言數(shù)窮,不如守中。”老子通過上述比喻想要說明的問題是:“政令繁苛,只會加速其敗亡,不如保持虛靜狀態(tài)。"即用很多言辭法令來強制人民執(zhí)行,很快就會遭到失敗,不如按照自然規(guī)律辦事,虛靜無為,這樣萬物反而能生生不息,永不枯竭。這里所說的“中”,不是“中正”之道,而是虛靜。
本章用具體比喻說明如何認識自然和對待自然,論述天地本屬自然,社會要順乎自然,保持虛靜,比喻鮮明生動。本章也是承上章對“道沖”作進一步論述。此處由“天道”推論“人道”,由“自然”推論“社會”,核心思想是闡述清靜無為的好處。
【經典解讀】
老子認為天地是一個物理的、自然的存在,它不具備人類所擁有的那些善良、仁愛等感情,它不會對其間存在、生長的萬物有任何偏愛。這一見解,表現(xiàn)了老子反對鬼神術數(shù)的無神論思想,是值得重視的進步思想。
大多數(shù)宗教都將“神”看為世間的主宰,包括由老子思想發(fā)展而成的道教一老子本人也演化出了太上老君的形象,但這并非是老子本意。諸子百家存在很多相信天地有靈的思想,墨子就創(chuàng)造出了“天志”、“天意”的觀念,認為天有意志,天知善惡,并具有“兼愛”的精神。關于儒家對“天”的理解歷來爭論頗多。有人認為孔孟等人是肯定天有意志的,比如孔子說“獲罪于天,無所禱也”,孟子說“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”; 但也有人認為孔子等人是不相信所謂的天命的,如《論語》中有“子不語怪力亂神”等。但換個角度思考,其實他們的思想觀念都是息息相通的,幾乎都是以老子的思想為源泉或是材料的。
有與無本就是相依相形的,天志、天意的有無也是這樣。只不過老子在這里將天地和“道”進行了一個分割,“天地之間”說明此處的“天地”即真實存在的天地,而“道”則退到了幕后,是支撐天地的規(guī)律,或是產生天地的本源。天雖然沒有善惡、美丑之心,但它依然是有規(guī)律的,這就是支配著萬物的“道”。而在孔墨等人言論中的“天”則與“道”合而為一,可以說天就是道?!八郎忻?,富貴在天”,即與“順道可生可貴,逆道可敗可亡”是同樣的意思。對于“天地不位.”這句話,荀子的“天道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”更加接近。在天道有無這個點上,各個思想家雖然表述各異,對“天”與“道”的關系及其各自內涵也有不同的觀點,但在人要“依道而行,順天而行”上卻是完全一致的。
作為一個勇敢的批判者,老子比同時代和以后諸多哲學家更具睿智和膽識。他第一個講出了“天地不仁”這樣的真理,并將其推廣向治世上。在老子的眼中,天不帶有任何人類道義和道德方面的感情,它只按自己的客觀規(guī)律一一即“道”運行。天展然不講仁慈,但也無所偏向,不懷惻隱之心但也不具暴虐之性。它滋生萬物,并非出于喜好; 它降災致疫,也不是出于厭惡。因此,“圣人”治理百姓也不可講仁慈,應該順應自然之道,順應百姓之性,無為而治。如果人為的干預過多,各種矛盾就會激化,反而使社會更加混亂。
【哲理引申】
勸政假中是衡量一個官員、一個帝王好壞的標準。大多數(shù)人相信,“夙夜在公”的官員必定是個好官、能官、愛民之官; 而那些經常飲酒作樂的官員則是唐官、懶官、害民之官。其實,一個官員的好壞并不能僅僅靠勤政與否來衡量。楨皇兢兢業(yè)業(yè)十幾年,事必躬親,整天為國事愁眉苦臉,甚至為此不近美色,不好游獵,但他并未能拯救大明帝國,最終做了亡國之君。漢文帝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,最終實現(xiàn)了文景之治的盛況。有些官員順勢而為,可能不用商衣旰食就能將人民治理好; 有些官員則過于勤政,不僅不能治理好民眾,還會擾亂人民正常的生產,自己也累出一身病。
《呂氏春秋。察明》記載了宓子賤鳴琴而治的典故。宓子賤是孔子的學生,魯國國君派他去治理單父這個地方。宓子賤剛到單父不久,該地的大小官吏就都前往拜見。必子賤叫兩個副官拿記事簿把參拜官員的名字登記下來,這兩人命而行。當兩個副官提筆書寫來者姓名的時候,宓子賤卻在一旁不斷地用手去拉扯他們的胳膊,使兩人寫的字一塌糊涂,不成樣子。寫完后,宓子賤又拿著刮糟槽的名冊,把他們]狠狠地訓斥了一頓,嫌他們寫得不好。兩個副官受了免屈、侮辱,心里非常惱怒。事后,他們向宓子賤遞交了辭呈。宓子賤不僅沒有挽留他們],而且火上澆油地說:“你們寫不好字還不算大事,這次你們回去,路上可要當心,如果價們走起路來也像寫字一樣不成體統(tǒng),那就會出更大的亂子!”
兩個副官回去以后,滿腹委屈地向魯君匯報了宓子賤在單父的所為。他們以為魯君可了這些話會向宓子賤發(fā)難。沒有料想到魯君竟然負疚地嘆息道:“這件事既不是你]的錯,也不能怪罪宓子賤。他是故意做給我看的。過去他在朝廷為官的時候,經常發(fā)表一此有益于國家的政見??墒俏医洺_亂阻撓其政治張的實現(xiàn)。你們在單父寫字t,必子賤有意掣肘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隱喻。他在提醒我今后對他治理單父的事不要干擾過多,在他治理時不要掣肘。”
魯君說罷,立即派其親信去單父,對宓子賤說:“從今以后,單父再不歸我管轄。這里全權交給你。凡是有益于單父發(fā)展的事,你可以自主決斷。你每隔五年通報一次就行了?!庇谑清底淤v在單父按照自己的理念進行治理,將其治理得井井有條。
宓子賤在治理單父之時,每天十分逍遙,閑暇時就彈琴取樂,悠閑自在很少走出公堂。而后,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巫馬期來治理單父,巫馬期治理單父之時十分勤奮,每天星星還高掛在天上時就出門工作,直到星星又高掛天上時才家,日夜不得安寧,事事都親自辦理,很多事搞得他頭昏腦脹,好不容易將單父治理好了,自己也病倒了。
于是他向必子賤請教治理單父的道理。宓子賤說:“我治理單父之時任用賢人,順從百姓本性,而你治理之時,用的都是自己的力量?!焙笕朔Q贊必子賤的治理之法,四肢安逸,耳目不煩,心平氣和,而百官得其位,人民得其道,只是因為順從了治理之道的緣故。而巫馬期則智力疲勞,身體窮乏,政令繁多,未能得治民之道。
可見,如果想要達到最好的治理效果,上級不能對下級干擾太多,以免在其施政中掣肘; 治理的人不能對人民干擾太多,以免政令繁冗,使民不知所從。所以說,“勤政”,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