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
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?;鳎釋㈡?zhèn)之以無名之樸。鎮(zhèn)之以無名之樸,夫將不欲。不欲以靜,天下將自正。
【譯文】
“道”永遠是順其自然的,卻又好像沒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。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則,無為而治,天下萬物就會按自身規(guī)律正常發(fā)展。當它的自生自長產生貪欲時,我就用道的真樸去整治它。用道的真樸來征服它,就不會再起食欲之心了。沒有貪欲自然會清靜無為,天下萬物將自然而然走向穩(wěn)定、安寧。
【解析】
這一章是老子《道經(jīng)》的最后一章,《道經(jīng)》共三十七章,主要講述了大道的概念、形狀、意義、價值和規(guī)律。本章與第三十五章的的內容基本相同,中心議題是“無為而無不為”,即老子的樸治主義思想,也是老子思想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命題。老子認為最完美的治世之法是“無為”,即順著道的法則自然而為。能順道而行,就會自然走上正軌。
在本章中,老子再次強調,治國的根本在于無為,治民的根本在于使民無欲。當老百姓違反天道、犯上作亂時,統(tǒng)治者盡量不要施加刑罰,更不要利用武力進行征討,而應以淳樸和無欲去教化和感化他們。老子認為,治國者只有遵循大道,無為而治,百姓才會無拘無束,自由自在。在第二十五章中,老子曾提到過“道法自然”,意思是說自然是無為的,所以道也是無為的。什么是無為?就是靜、樸、無欲。治國者如果能夠遵循道的法則去處理政事,就不會危害百姓,而百姓也不會滋生貪欲,這樣他們就會過上自然、平靜的生活了。無為的思想在老子《道德經(jīng)》中多次被闡述、解釋。本章第一句說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”。如何理解老子的道呢?道與宗教里的神不同。宗教里的神是具有人格的,它有意志,也有欲望;而道則不具有人格,但是它卻創(chuàng)造了萬物,主宰了萬物,并順應自然萬物的繁衍、發(fā)展、淘汰、新生,所以無為的確切含義應是不妄為、不強為。第二句老子引入人類社會,談道的法則在人類社會中的運用。由于自然界的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”,所以老子要求侯王能守道而行,即在朝政方面,也要按照“無為而無不為”的法則來治理國家,從而導引出“化而欲作,吾將鎮(zhèn)之以無名之樸”的結論。這里所說的“鎮(zhèn)”,是征服的意思,而不是用武力手段來鎮(zhèn)壓。怎樣在人類社會中運用道的法則呢?老子說,治國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則,遵循“無為而無不為”的法則,就會達到“天下將自定”的理想社會。大道無為,始終按照自己的軌道運行,可使整個宇宙和諧有序;治國者無為,始終遵循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,可使國家大治,百姓安定;自我無為,始終遵守自然之道和人生法則,可使自己健康長壽。在這里,宇宙、社會、人生是“實”、“有”,自然法則、社會法則、人生法則是“虛”、“無’’,實與虛、有與無是對立統(tǒng)一的關系。因此,欲治實、有,必先守虛、無。自然法則是永恒不變的,所以無為的目的在于尋求“樸”,也就是合乎自然法則的社會法則和人生法則,治國以法,治身以樸,這樣才能夠實現(xiàn)“無為而無不為”的境界。
【經(jīng)典解讀】
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”。老子再一次指出道是世間萬物之根本,是無所不達的。侯王只要依道而治,即無為而治,天下萬物就能自我化育。所以那些繁冗的禮節(jié),嚴苛的法令都是擾亂事物本原自然規(guī)律的,都是應該拋棄的?!?/span>莊子·天道》篇中有:“天道運而無所積,故萬物成;帝道運而無所積,故天下歸;圣道運而無所積,故海內服。”即說天、帝王、圣人都是按照道而運行、施政的,他們只需要遵從道,海內萬物自然就歸服了。即第三十五章所說的:“執(zhí)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太?!?br /> “化而欲作,吾將鎮(zhèn)之以無名之樸,鎮(zhèn)之以無名之樸,夫將不欲?!比f物自然化育就會產生私欲,老子認為通過讓人們依從道,讓他們了解道的樸素原始之性,就可以消除“私欲”,使人們不妄為?!肚f子·天道》中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。舜曾向堯問道:“你作為天子,如何對百姓用心呢?”堯說:“我從不侮慢庶民百姓,也不拋棄生活無計、走投無路的窮苦人民,為死者苦苦焦慮,很好地對待留下的幼子并悲憫那些婦人。這些就是我用心的方式。”舜說:“這樣做好當然是很好了,不過還說不上偉大?!眻蛘f:“那么該怎么辦呢?”舜說:“應該像天道一樣自然運行、保持安寧,像日月照耀,四季運行,像晝夜交替,形成常規(guī),像云彩隨風飄動,雨點布施萬物。”堯說:“(以前的為政)整日里紛紛擾擾啊!你,跟自然相合;我,跟人事相合?!碧旌偷?,自古以來是最為偉大的,黃帝、堯、舜都共同贊美它。所以,古時候統(tǒng)治天下的人,做些什么呢?效仿天地罷了。效仿天地的純真樸實之道,就不會被外界的音樂、美服、美食所迷惑,心中就不會狂亂,天下就可達到真正的平和。
本章內容是對前文的一個總結概括。首先老子強調“道”“無為而無不為”的特性。接著指出“無為之治”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手段。然后闡述,通過“道”可以克制萬物生長中產生的“欲”。最后,提出“不欲以靜,天下將自定”的結果。通過本章可以提煉出“道經(jīng)”的精華:無為自化,無欲自定。
古人有很多提倡這種順應事物規(guī)律、無為而治、無言而教的論述。柳宗元的《種樹郭橐駝傳》、《捕蛇者說》,龔自珍的《病梅館記》無不抨擊、揭露了過分干擾對事物本性的破壞。但到現(xiàn)在,這種違反規(guī)律的事也是層出不窮,他們無不是因為不能了解大道規(guī)律,肆意對事物發(fā)展進行曲解、干涉造成的?!叭硕▌偬臁?、“只有想不到,沒有做不到”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能激發(fā)個人的潛能,創(chuàng)造出意想不到的業(yè)績,但一旦“想”得過度,這就會成為一種病態(tài)的妄想,不僅會給社會帶來危害,也必將嚴重損害個人的發(fā)展。所以只有順勢而為,依道而行,才能實現(xiàn)個人與社會,自身與外部的統(tǒng)一,大可以正確治國,小可以無憂安身。![]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