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子曰:“攻乎異端①,斯害也已②!”
【注釋】
①攻.做。異端:中庸的兩端,指“過”和',不及”。
②斯:連詞,這就、那就的意思。也已:語氣詞。
【翻譯】
孔子說:“做事情過或不及,都是禍害?。 ?br />
【解讀】
異端就是指中庸的兩端,一個是過,一個是不及,孔子講究中庸,主張執(zhí)兩端而用其中,亦即是不要偏執(zhí)一端。對于異端不要閉目塞聽,而是要去研究,知道了它的弊端在哪兒,辨識能力和免疫能力也就在了解抵抗中逐漸形成,不會去盲目聽從。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“見怪不怪,其怪自敗”。故孔子主張要能容納不同的意見,博施廣采,兼收并蓄,巧妙地結合事物的兩端,從中抓住事物的本質(zhì),這樣才能辨識明了,避免偏執(zhí)一端的毛病。
孔子主張博施廣采、兼收并蓄,反對偏執(zhí)一端、剛愎自用。
【名家解讀】
“君子”是以“中庸”為指導思想的,“小人”或“鄉(xiāng)愿”是按反中庸的折衷主義行事的?!爸杏埂笔峭ㄟ^“和”來“執(zhí)兩用中”的,而這個“中”又表現(xiàn)為“時中”;“反中庸”,大概是通過“同”來得其所中的,因而“肆無忌憚”。中庸者“能好人、能惡人”(《里仁》),因而“鄉(xiāng)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惡之”(《子路》);反中庸者“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”,因而“一鄉(xiāng)皆稱愿人焉”??梢?,中庸是有原則的,反中庸是無原則的;中庸是克己復禮的,反中庸是克己諛人的;中庸是和而有節(jié)(或“和而不流”)的,反中庸是知和而和(或“和而流”)的。如果說反中庸也有原則的話,那么它的原則在人,而中庸的原則在己;它的原則在“利”,中庸的原則在“義”;它的原則在“得”,中庸的原則在“安”;它的原則在效果,中庸的原則在動機。這是正、反中庸的根本區(qū)別,也是孔子告誡弟子“為君子儒,毋為小人儒”(《雍也》)的理論根據(j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