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介者拸畫,外非譽(yù)也;胥靡登高而不懼,遣死生也。夫復(fù)謵不饋而忘人,忘人,因?yàn)闉樘烊艘?。故敬之而不喜、侮之而不怒者,唯同乎天和者為然。出怒不怒,則怒出于不怒矣;出為無為,則為出于無為矣。欲靜則平氣,欲神則順心。有為也欲當(dāng),則緣于不得已。不得已之類,圣人之道。
【譯文】
砍斷了腳的人之所以不加修飾,因?yàn)樗呀?jīng)把毀譽(yù)置之身外;服役的囚徒登上高處之所以不存恐懼,因?yàn)樗呀?jīng)把生死忘掉了。能夠受到威嚇卻不報(bào)復(fù)的,是忘掉了他人;能夠忘掉他人的人,就可以稱為合于自然之理、忘卻人道之情的“天人”。所以,人們敬重他,他卻不感到欣喜,人們侮辱他,他卻不會憤怒,只有融入了自然順和之氣的人才能這樣。發(fā)出了不是有心發(fā)怒的怒氣,那么這樣的怒氣也就出于不怒;有作為但不是有心,那么這樣的作為也就出于無心。想寧靜就要心平氣和,想全神就要順應(yīng)心志,即便是有所作為也要處置適宜,每件事都要順應(yīng)于不得已。每件事不得已的做法,也就是圣人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