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彼正正者,不失其性命之情。故合者不為駢,而枝者不為跂;長者不為有余,短者不為不足。是故鳧脛雖短,續(xù)之則憂;鶴脛雖長,斷之則悲。故性長非所斷,性短非所續(xù),無所去憂也。意仁義其非人情乎!彼仁人何其多憂也。且夫駢于拇者,決之則泣;枝于手者,齕之則啼。二者或有余于數(shù),或不足于數(shù),其于憂一也。今世之仁人,蒿目而憂世之患;不仁之人,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。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!自三代以下者,天下何其囂囂也。
【譯文】
那純正的道,不失去它的本性。所以合在一起不能算是‘駢趾’,分歧也不能算是‘枝指’。長的不能看作多余,短的不能看作不足。野鴨的腿雖短,給它接上一節(jié)就帶來痛苦;鶴的腳雖長,截下一節(jié)就會帶來悲哀。所以,本來長的不能截短,本來短的不能接長,沒有什么可以憂慮的。我想那仁義大概不是人的本性吧,那些仁者為何不施仁義的行為如此。
況且對于腳趾并生的人來說,分裂兩腳趾他就會哭泣;對于手指旁出的人來說,咬斷歧指他也會哀啼。以上兩種情況,有的是多于正常的手指數(shù),有的是少于正常的腳趾數(shù),而它們所導致的憂患卻是一樣的。如今世上的仁人,放目遠視而憂慮人間的禍患;那些不仁的人,摒棄人的本真和自然而貪求富貴。唉!仁義難道不合人情嗎?而從夏、商、周三代以來,天下又怎么會那么喧囂競逐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