誦讀拼音:仁慈隱惻 (réncíyǐncè),造次弗離 (zàocìfúlí)。節(jié)義廉退 (jiéyìliántuì),顛沛匪虧 (diānpèifěikuī)。
注釋:隱惻(yǐn cè):惻隱,憐憫、同情。顛沛(diān pèi):跌倒,比喻處境窘迫困頓。匪(fěi):非,不是。
解釋:仁義、慈愛,對人的惻隱之心,在任何時候,任何地方都不能拋離。氣節(jié)、正義、廉潔、謙讓這些品德,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也不可虧缺。
解讀:仁慈隱惻,造次弗離
這四句話合在一起,講了“仁義禮智信”五常之德。首先說的是仁德。仁慈就是仁德,仁是體,慈是用,表現(xiàn)出來就是愛心。能夠不講條件的博愛就是慈,慈的本體就是仁,它們是一體三面,同出而異名。仁是五德之首,是孔子學說的核心,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?!墩撜Z》二十篇中有“里仁”一篇,專門談仁的體和用。
仁是抽象的哲學概念,不能離開具體的事項空對空地討論,所以孔子舉了幾個例子加以說明。例如“仁者愛人”,有愛心,能夠愛人、愛物就是仁,這是孔子不得已的說法,因為愛畢竟還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內(nèi)容。中國有一句話,叫作“博愛謂之仁”,有人說這是孔子說的,其實這是唐朝韓愈說的,不是孔子的話。
普通人的愛是有條件的,是以感情為基礎(chǔ)的。喜歡就愛,不喜歡就不愛,所以愛字里面有心。簡化漢字的愛干脆連心也掏去了,赤裸裸地告訴人愛是空心的、假的,信不得。慈則是愛的升華,是沒有條件的愛。母親疼愛兒女是無條件的,這種愛就是慈,所以稱母親為慈母。
“隱惻”也稱為惻隱,是見人遭遇不幸而心有不忍,是仁慈之心的表現(xiàn),所謂“惻隱憐人謂之慈”(《賈子道術(shù)》)。如果分開來解字,“痛之深為隱,傷之切為惻”。孟子說:“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無惻隱之心非人也,無羞惡之心非人也,無辭讓之心非人也,無是非之心非人也”。(《孟子?盡心上》)做人的標準以惻隱之心為首,沒有惻隱之心就不是人,這并不是孟子在罵人,事實確是如此。
孟子舉了“孺子墜井”的例子,一個人看到有孩子掉入井里,他瞬間的第一個反應(yīng)就是救人,根本沒考慮是否有獎金,是否受表揚之類的條件,這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。這是孟子“性善論”的基點。
“造次”的本義是倉促、匆忙,引伸義為草率、輕忽、唐突。人在忙亂倉促、來不及思考的時候,仁德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慈愛、惻隱之心也不能夠離開、不能夠拋棄,就是“造次弗離”。
節(jié)義廉退,顛沛匪虧
“節(jié)義廉退”說的是五常之德除仁以外的其余四德“信義智禮”?!肮?jié)”的本義為竹節(jié),竹子可以被剖開,但其中的節(jié)不會扭曲,由因引伸為氣節(jié)、操守,所謂“君子竹,大夫松”,說的是人應(yīng)該有所守而不變。這里用“節(jié)”來代表五常之中的信德。
古代國家的特使出訪,手中都要持著一根竹子做的“旌節(jié)”,人在旌節(jié)在以象征國家的主權(quán)與尊嚴。西漢的蘇武,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,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,漢昭帝時才被迎回中原。蘇武須發(fā)入雪,手中高舉著那根旌節(jié)回到長安,被傳為千古佳話。
“義”是孟子學說的核心,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標。孔子說“殺身成仁”,孟子說“舍生取義”?!按罅x凜然”是孟子做人的標準之一,雖有敵軍圍困,只要“義之所在,雖千萬人吾往矣”?!傲敝敢粋€人有操守,不茍且,在五常中代表“智德”。“退”的意思是謙退、謙遜、禮讓,是“禮德”。
在此四句中,“仁義禮智信”五常之德俱全。但“仁”統(tǒng)四端,有了“仁”才有“義禮智信”四德,所以仁占五德之首。日本人五德中做到了四個,偏偏缺少仁德,所以日本這個民族雖然傳統(tǒng)文化繼承得好,“義禮智信”都做到了,但始終都不能如愿以償?shù)膱?zhí)世界文化之首,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。
在很多時候,只用一個仁字就代表了五德,例如孔子在《論語?里仁》一篇里說:“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于是,顛沛必于是”。君子在一餐飯這樣短的時間里,也不能離開五常之德,于造次顛沛之間,更是如此。“顛”是狼狽困頓,“沛”是跌倒傾仆,“顛沛”合用比喻人的生活動蕩困苦,人生挫折困頓的狀態(tài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