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拼音:天地玄黃 (tiān dì xuán huáng),宇宙洪荒 (yǔ zhòu hóng huāng)日月盈昃 (rì yuè yíng zè),辰宿列張 (chén xiǔ liè zhāng)。
注釋:盈:月光圓滿。昃(zè):太陽西斜。宿(xiù)〈古〉我國天文學家將天空中某些星的集合體叫做“宿”。
解釋:天是青黑色的,地是黃色的,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狀態(tài)中。太陽正了又斜,月亮圓了又缺,星辰布滿在無邊的太空中。
解讀:天地玄黃,宇宙洪荒
這兩句話說的是開天辟地和宇宙的誕生。天地是怎樣形成的?宇宙形成以后的初期又是什么樣子?都在這兩句話里,不要小看這八個字。這兩句話都是引經(jīng),都語出有典。
天地玄黃一句出自于《易經(jīng)》。《易經(jīng)》里說"天玄地黃",這里為了押韻改作"天地玄黃"這種不改動古人文字的引經(jīng),為明引。"宇宙洪荒"出自于《淮南子》與《太玄經(jīng)》?!痘茨献印防镎f"上下四方叫作宇,古往今來叫作宙"。作《太玄經(jīng)》的是西漢的楊雄,他在《太玄經(jīng)》里說過"洪荒之世"的話。兩部經(jīng)的話合起來就是"宇宙洪荒",這種引經(jīng)的方式叫暗引,所以這兩句話都是經(jīng)典。
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,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:天的顏色是黑的,地的顏色是黃的。這不是無病呻吟嗎?能作為經(jīng)典流傳幾千年嗎?那么這兩句話的深層含義在哪里呢?我只能試著解,大家來隨文入觀,看看能體會到哪里。
天地這兩個字在古漢語里有多重意思,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,我們熟悉的太空之天與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。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義,必須要讀《易經(jīng)》?!兑捉?jīng)》是五經(jīng)之首,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,中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,什么《四書》、諸子百家,統(tǒng)統(tǒng)都是從《易經(jīng)》這個根上發(fā)展出來的,學中國文化不讀《易經(jīng)》是本末倒置。
《易經(jīng)》上說:"形而上謂之道,形而下謂之器"。天地宇宙未生之前,是混沌狀態(tài)的,現(xiàn)代物理學稱為大爆炸以前的那個超密度無限塌縮的粒子,中國文化叫太極。150億年以前,這個超密度的粒子瞬間產(chǎn)生大爆炸,形成了現(xiàn)在的物質(zhì)宇宙,其中有形的物質(zhì)凝集成星體,就是地;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,就是天?!兑捉?jīng)》說:輕清者上升為天,陰濁者下降為地。不是既形象又具體嗎?但這是物理的天地,物質(zhì)世界的天地。在《易經(jīng)》文化里面屬于形而下的"器世間",也就是物質(zhì)世界。形而上是非物質(zhì)的道的世間,那不是我們現(xiàn)有的智力能夠討論的,所以孔子說:"六合之外存而不論"。"存"是承認它確實存在,"不論"是暫且不討論,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,一說就吵架,何苦呢!
對智慧高的人講真話,形而上是天,形而下是地。對智慧不夠的人只能說淺話:太空是天,地球是地。同樣都是天地兩個字,深人有深解,淺人有淺說,各得其所。
玄,在顏色上指的是深藍近于黑的顏色,叫玄。在意義上來說,指的是高遠、高深莫測,叫玄。肉眼可見的天的顏色是藍色的,怎么說是黑色呢?藍色是水的顏色,是海洋的顏色,日光照到海洋表面,光線反上去,我們看到的天空就是藍色。但是現(xiàn)在的宇航員到了太空中一看,黑漆漆的一片,只有恒星放射出點點微光,確實是黑色的,所以從顏色上說天玄是對的。此外天道高遠,像老子說的,形而上的天道的理體,玄之又玄,深不可測,是我們現(xiàn)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。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測,所以叫天玄。
地黃也有兩重意思。我們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傳統(tǒng)文化,確切地說,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,即夏商周三代,特別是周代的文化。上古時期,夏商周都在黃河流域立國、建都,中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,如果再縮小范圍,應(yīng)該說是黃河流域的文化。黃河是母親河,從昆侖山(約古宗列盆地)發(fā)源,匯集于星宿海,過磯石山,經(jīng)九曲十八彎,從西北高原流下來,同時帶下來黃土形成了沖擊性平原。那水的顏色是黃的、土的顏色也是黃的,農(nóng)作物黍、稷都是黃的,所以說地黃。
另一重的含義,宇宙中的天體,包括地球在內(nèi),都是大爆炸的產(chǎn)物,在初始狀態(tài)都是熾熱的物質(zhì)。地球就將其溫度凝聚在地核的巖漿之內(nèi),并借助太陽不斷地補充。有溫度才可能有生命現(xiàn)象,在色譜分析上,玄色是冷色,黃色是暖色。地黃也是贊嘆溫暖的大地有長養(yǎng)和哺育作用,所以中國人又把大地尊稱為"母親"。
天道高遠,地道深邃,黃也代表地道的深邃。迷信的人說:"人死了以后歸于黃泉,過了奈何橋就是黃泉道了"。話雖不可信,其意無非是指那個不為活人所知的另一個深邃的世界??梢姡靼?天地玄黃"四個字,可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《淮南子》上說,上下四方叫作宇。上下四方又叫六合,所以宇是空間的概念。古往今來叫作宙,是歷史的承續(xù),是時間的概念。宇宙一個說的是空間,一個說的是時間,代表了現(xiàn)代科學里"時空"的觀念。我們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詞,只是言物理的太空,只相當于古人所說的"宇",沒有宙的概念。為什么呢?因為時間不是客觀存在,是人的主觀感覺??臻g狀態(tài)的延續(xù)是時間,脫離開空間就沒有時間,空間不一樣,時間也不一樣。空間拓展了時間就隨著延長了,反過來,空間縮小了時間也就隨著縮短了。古人有"王質(zhì)觀棋"的故事。晉朝的王質(zhì)進山砍柴,看見松下有兩個童子在下棋,他就駐足觀了一盤棋。棋罷,斧子把兒已經(jīng)爛了?;氐郊依?,同時代的人都過世了??梢娍臻g不一樣,時間也不一樣。今天我們覺得時間不夠用,一天的時間比起我們小時候的一天,顯得很短。這很自然,因為空間縮短了。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經(jīng)要走三年,現(xiàn)在坐飛機幾個小就到了,交通的便利縮小了空間,自然我們在時間的感覺上就縮短了。
此外,時間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有直接關(guān)系。根據(jù)愛因斯坦的理論:宇宙中的質(zhì)量、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轉(zhuǎn)化。宇宙的速度極限是光速,即30萬公里/秒,當運動速度到達光速,時間就趨近于零。超過光速運動,時間就倒轉(zhuǎn)了,就是科幻片里描繪的"時光隧道"。到達這一步,人類才能說"進化"了,否則總是研究猴變?nèi)恕⑷俗兒锏?,一點新意都沒有。但問題是,零也是存在的一種形式,不是不存在。我們即使進入了時光隧道,也只是倒計時,還是沒有超越時空的束縛?!督饎偨?jīng)》和《老子》是東西方兩大圣人教給我們破時空的經(jīng)典,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,所謂"東方有圣人,西方有圣人,此心同,此理同"。古代的讀書人沒有不讀這兩部經(jīng)的,今天我們把它當作宗教著作拒絕接受,這是我們現(xiàn)代人的福薄,享受不了。
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狀態(tài),是50億年以前(太陽系形成),那時地球的地殼很薄,溫度極高。造山運動引發(fā)了洪水,洪字的本義就是大水,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說的。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鬧了三次,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,大約在4000年以前。大禹平水患,定九州,這是人類史上出現(xiàn)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范例。
荒的本義是草木的蒙昧,指代的是遠古時期,人類還沒有出現(xiàn)以前,離現(xiàn)在至少是500萬年,那時的地球上還處在混囤蒙昧的狀態(tài)中。中國自古就有盤古開天地的故事,說的是盤古氏開天地。在久遠前天地還未分開的時候,有一個人,他像胎兒一樣盤縮在像雞蛋殼一樣的天地里面睡覺,一睡就是一萬八千年。誰也不知道他有多少歲了,所以叫他盤古。他睡醒了以后覺得又黑又悶,就把這個雞蛋殼一斧子劈成了兩半。輕者上升為天,濁者下降為地,為了固定住天地,他每天身高長一丈,過了一萬八千年,天地終于被固定住了,盤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。這雖是個神話故事,但與宇宙大爆炸說有一點神似。
日月盈仄,辰宿列張
談到日月星象就進入了中國傳統(tǒng)天文學的領(lǐng)域。中國的天文學不同于西方天文學,有自己獨特的一套,是中國傳統(tǒng)科技的一部分。日月是最容易觀察的,同時也是與地球關(guān)系最密切的兩個星體。因為,其一日月離我們距離近。月亮距地球38萬公里,太陽距地球1.5億公里;其二我們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陽表面直徑一樣大。中國人將日叫做太陽,把月叫做太陰,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,就叫做七曜,或七政。
七曜,就是七顆光明閃耀的星球。日語里面從星期一數(shù)到星期天,他們還再稱為日曜日、月曜日、火曜日、水曜日、金曜日等等,指的就是這七星。
盈指的是盈滿,這是針對月亮來說的;仄的意思是傾斜,是針對太陽說的。月亮十五是滿月叫盈,又叫望,望者日月相望也。每個月的陰歷十五,夕陽還沒落山,滿月已經(jīng)升起來了。一日一月、一白一黃相對而望,蔚為瑰麗。每個月的初一,沒有月光的月體叫朔,每個月的最后一天也沒有月光,那叫晦。初三到初七,慢慢有月牙出來了,開始是C形,像鐮刀一樣,叫新月。到了初八,是反著的D形,這叫上弦。十五是滿月,再到D形,是下弦,最后到一線殘月,然后就是晦。這是當月球與太陽處于同一直線的時候,二者的視表面積重合,月體完全遮住了太陽,看不見月光了。
仄指的是日西斜,太陽每天都東升西落,正午的時候位置最高,一過午時就叫仄。中國自己的天文學里面講究黃道、白道和赤道,這是最基本的天體運行的軌道。
中國人出門做事,喜歡挑個黃道吉日。那什么是黃道呢?黃道是太陽圍繞地球運轉(zhuǎn)一圈所形成的軌跡。有人一聽就跳起來了,胡說!不科學。太陽怎麼會圍繞地球轉(zhuǎn)呢?是地球圍繞太陽轉(zhuǎn)。我們說這要看基點在哪里,如果以地球為基點,以太陽為參照物,在地球上觀察太陽的運動,確實是太陽圍繞地球轉(zhuǎn)。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來,晚上從西方落下去,我們看到的現(xiàn)象就是日升日落。我們換一種說法,說成:在地球上觀察太陽運動所形成的視運動的軌道就叫黃道。隨你怎么說都是一回事。
黃道一個周天360度,分成十二個等份,叫做黃道12次或12宮。從子到亥,一宮30度,每月走一宮,十二宮走完,太陽轉(zhuǎn)了一個周天。
什么叫白道呢?白道是在地球上觀察月亮圍繞地球轉(zhuǎn)一圈所形成的軌道,叫白道。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極之間,畫一條假象的平行線,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兩部分。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,以此為標記,天球上才有對應(yīng)的九州分野。
月亮盈虧變化的一個周期,就是中國最早使用的太陰歷,太陰指的月亮。根據(jù)月光的盈虧變化來記載時間的長短,就是太陰歷,簡稱陰歷。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歷法,我們現(xiàn)在用的是夏歷,也就是夏朝的太陰歷。
這一句話,語出《淮南子》?!痘茨献印芬粫俏鳚h初年,淮南王劉安及門客共同著作的。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曾孫,漢厲王劉長之子?!痘茨献印分杏幸痪洌?天設(shè)日月,列星辰,調(diào)陰陽,張四時"。可見《千字文》的作者周興嗣,對五經(jīng)和諸子百家讀得爛熟,可以信手拈來。
廣義的辰是星體的總稱,俗稱星辰。狹義的辰是北辰,指的是北斗七星。北斗七星屬于現(xiàn)代天文學的大熊星座,可以用來辨方向、定季節(jié)。辰又指太陽所行黃道十二宮(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)的辰宮。
廣義的宿指的是星宿。星和宿有什麼區(qū)別呢?單顆的稱星,一顆以上的一團星、一組星,就叫宿。我們看看天上的星,基本上都是星座、星團,一疙瘩一塊的,根本數(shù)不出有多少個,只能叫一宿,一個星宿。中國天文學最鼎盛的時代是隋唐時期,那時的星域分區(qū),把視天球分成三大圈,又叫三垣:太微垣、紫微垣、天市垣,垣是院墻,就是把星域分成三進的大院套。然后再按東西南北,象切西瓜一樣把星域分成四塊,每一塊選擇七組星辰,每組都是恒星。所謂恒星就是不動的星,向太陽一樣,今天是這樣,明天是這樣,一萬年還是這樣,永遠不變,便于觀察,便于比較。每一方有七組星宿,四七二十八,加起來是二十八組,就是二十八宿。
西方人不叫星宿,叫星座。星座是一個星群,如有大熊座、仙女座、雙魚座等等。西方天文學本有48個星座,以后希臘人又加上40個,總共88星座,都是根據(jù)西方神話傳說的人物、動物、器皿等命名的,例如射手座、水平座、金牛座等等,和我們中國的不一樣。
按中國古人的說法:東方蒼龍、西方白虎、南方朱雀、北方玄武。實際上,是把28宿連起來以后,看它的形狀像這四種動物。比如東方蒼龍,一共有七組星,"角亢氐房心尾箕",把它們用線連起來,活象一只回首收翹、奔騰不已的龍。龍宿居東,在季為春,升發(fā)溫和,我們是東方龍的傳人,龍的子孫,永遠不要忘記我們中國人的發(fā)祥地。
南方朱雀七組星宿,"井鬼柳星張翼軫",好像一只展翅的孔雀。西方白虎,"奎婁胃昴畢觜參",連起來的形狀像只張口的老虎。北方玄武,"斗牛女虛危室壁"分成兩組,一組象個蛇,另一組象個龜。
古人從小就對星宿非常熟悉,行文寫詩,信手拈來。如蘇軾的《前赤壁賦》"少焉,月出于東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間"。斗牛是北方玄武的兩宿,月亮運行到斗牛之間,表示時值中夜了?,F(xiàn)代科技發(fā)展了,我們對天文反而一竅不通了,中國的孩子參加國際組織的夏令營,居然不會在夜晚用星辰辨別方向,外國人很覺奇怪。
列是排列,陳擺開來的意思;張是張布,展開掛起來的意思。